欢迎进入黄蜀茶源 |茶叶_蒙顶山茶_茶具官网!

13541391811 13980598895

您的位置: 首页 >新闻动态 >中国茶器,到底美在哪里?

服务热线13541391811

中国茶器,到底美在哪里?

作者:郫县新财茶叶经营部发布日期:2021-04-28 15:46:55
摘 要:中国茶器的发展,始自汉唐,兴于宋,古代茶具,泛指包括采茶、制茶、贮茶、饮茶等使用的各种工具。 自宋以降,茶器和茶具逐渐成为泡茶、饮茶器具的指称。 陆羽《茶经》推崇“青则益茶”,体现茶具对茶汤色的衬托。 现代柴烧从汤色、香气及艺术性等影响着饮茶的体验。 西汉辞赋家王褒《憧约》有“烹茶尽具,酺已盖藏”之说,是茶具一词出现早的史料记载。 陆龟蒙《零陵总记》中有诗云:“客至不限匝数,竞日执持茶器。” 白居

中国茶器的发展,始自汉唐,兴于宋,古代茶具,泛指包括采茶、制茶、贮茶、饮茶等使用的各种工具。

自宋以降,茶器和茶具逐渐成为泡茶、饮茶器具的指称。


陆羽《茶经》推崇“青则益茶”,体现茶具对茶汤色的衬托。


现代柴烧从汤色、香气及艺术性等影响着饮茶的体验。


西汉辞赋家王褒《憧约》有“烹茶尽具,酺已盖藏”之说,是茶具一词出现早的史料记载。


陆龟蒙《零陵总记》中有诗云:“客至不限匝数,竞日执持茶器。”


白居易《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》诗曰:“此处置绳床,旁边洗茶器。”


可见茶和茶器逐渐被赋予了文人气息。


古人煮茶要用火炉(即炭炉),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“茶灶”,《唐书·陆龟蒙传》记载,诗人不喜与流俗交往,终日“设蓬席斋。束书茶灶。”


诗人陈陶《题紫竹诗》有道:“幽香入茶灶,静翠直棋局。”


反应了茶与茶器进入了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,甚至重建当时的文化架构。


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。


茶壶、茶盏(杯)和茶碗的创新,与饮茶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系。


唐代人把茶壶称“注子”,《资暇录》载:“注子,其形若罂,而盖、嘴、柄皆具。”


后人把泡茶叫“点注”,即源于此。


明朝茶壶开始重砂壶,砂壶泡茶不吸茶香,茶色不损。


《长物志》载:“茶壶以砂者为上,盖既不夺香,又无热汤气。”


柴房柴烧茶器,专研凝香聚气,从材料的炼选,器型的设计,到工艺的精益求精,汲取了紫砂的优点,艺术上追求文人的雅致和返璞归真。


宋代茶盏对陶瓷成色颇为考究,追求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。


宋蔡襄《茶录》载:“茶白色、宜黑盏......青白盏,斗试家自不用。”


可见评赏、选择茶盏,是基于对茶叶的认识。


《长物志》有载:“明宣宗喜用尖足茶盏,料精式雅,质厚难冷,洁白如玉,可试茶色。”


碗,古称“椀”或“盌”。


韩愈《孟郊会合联句》说:“云纭寂寂听,茗盌纤纤捧”。


茶碗当比茶盏稍大,仿佛重见唐宋诗人,棋盘落子无声,茶汤啜咂有味。


茶杯当是时移俗易的产物,自此,盖茶具体系**矣。


自宋以来,


陶瓷茶器向以莹润洁净为美,


柴烧器一改千器一面的风貌,


个性独立,彰显自然之美,


受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,


茶、器、人、自然合而为一,


又各具特色,彰显心性。


本文分享自东家匠人:【柴房】


【免责声明: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**时间删除内容!】

来源:今日头条

链接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6681201606400147981/
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
上一条了解更多

下一条了解更多

返 回
展开
code

code

咨询电话

13541391811
关闭

@2019 黄蜀茶源 |茶叶_蒙顶山茶_茶具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005170号-2

技术支持:万商云集